学院概况
师资队伍
教学科研
人才培养
国际交流
学生工作
表格下载
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学生党支部参观中国航天员中心
日期:2018-06-04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暨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0周年之际,5月27日,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学生党支部一行20余人,来到位于海淀区北五环外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参观学习。


中国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,仅有14名同志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——他们从全国1506名符合条件的飞行员中经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。每一名经过选拔来到这里的航天员,都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。而来到航天员大队,他们昔日的业绩“全部清零”——在这里,他们一年要经过30余门全新科目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,相当于我们大学四年的课程量。同时,他们还要经过140多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,而且门门“课程”要达到优秀水准。了解到航天员大队的背景,同学们对这支被中宣部授予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的队伍肃然起敬,更加迫不及待去揭开这支英雄队伍的神秘面纱。


同学们来到航天员进行出舱训练的场所。在讲解员的引领下,他们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,见到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——“飞天”航天服,以及执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的“神舟七号”飞船返回舱。当了解到航天员进行水下模拟出舱活动训练时,“每次要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,在深水里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,每次训练长达4个小时”的时候,同学们不禁为航天员的坚强毅力点赞!


同学们参观了航天员进行飞船舱内训练的模拟器。在这里,航天员可以进行除失重外的全真模拟训练,要面对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,上千条指令、数百条操作,一项项演练,一遍遍背记。数名航天员曾回忆说:“我们闭上眼睛,也能精确指出每个仪表的位置,精准无误地完成每一项操作。”在我们外人看来,航天员的每一项考核要求都近乎苛刻。但是在这种严苛的标准下,每一名航天员都能用近满分的成绩,交上自己的答卷,为我国每一次的载人航天任务,提供“优中选优”的保证。


模拟器墙外的“从这里走向太空”的金色大字闪闪夺目。每一名被选拔成为航天员的飞行员,来到这里,不过二三十岁的年纪——比我们现在年纪稍长,却种下了“太空梦”的种子。而“星空很远,梦想很近”。航天员邓清明来到这里时32岁,如今已是52岁的“老兵”——他也是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,目前还在服役的,唯一一名没有上过太空的航天员。从青年到中年,他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里。一条“太空梦”的道路,他走了20年——而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,也为了自己心中问鼎苍穹的梦想,他至今仍在坚持向前。他心中“宁可备而不用,决不用而无备”的信念,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青年人——为梦想,时刻准备着。


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攻关,特别能奉献”的载人航天精神,在时刻激励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;航天员歌颂着的“用热血与汗水铸就天梯,铁血担当才能筑梦九天”的执着信念,让每一个了解了这支英雄队伍背后的故事的人,心中油然而生对他们的敬意。探访这所孕育“建设航天强国、发展航天事业的飞天勇士;实现中国梦、强国梦征途上的时代先锋”的摇篮,让我们对新时代下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
       青年当自强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,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。航天员刘洋曾说过:“时代选择了我,赋予了我使命。”我们广大青年学子,虽不能都立下逐梦九天的飞天梦想,但是,我们也应当志存高远,无论在什么岗位上,都要脚踏实地。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,我们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、见证者,更是时代的记录者,讲述者。我们有责任,用更高的专业水平,用更优秀的国际传播能力,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风采。


学院新闻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